编者按:“战争”这个令人心惊肉跳的字眼,意外地成为了世纪之末中国上上下下的热门话题。近一段时间来众多出版社敏感地把握住这一热点,推出为数不少的战争题材图书。就在本周内,此类图书里又多了两个新面孔:中国电影出版社的《未来战争》和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下一个目标是谁》,它们在市场上、读者中也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谁能从中脱颖而出呢?请看本报特约记者在新书上市的第一时间内发回的分析报道。
持续78天的“科索沃战火”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使用5枚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将大多数中国人的目光拽到了战场上;此后的印巴克什米尔冲突、韩朝黄海交火,一度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及至挟洋自重的李登辉不顾包括两岸在内的全世界华人的激烈反对,冒天下之大不韪骤然提出“两国论”并顽固坚持的时候,“演习”、“洲际导弹”、“军事装备”、“战机起降”、“登陆与反登陆”、“航母”等语词很突兀地也很现实地成为我们的日常话语。“和平”这个伴随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美丽语词渐渐模糊,而“战争”这个“瘟神”一样的字眼在这个躁动的世纪之交则渐渐凸现。
“科索沃战火”的点燃成就了《谁能打赢下一场战争》(张召忠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不凡的行销业绩,一时之间,大报小报纷至沓来,不惜版面地刊登有关该书的出版消息和评论;发行商也闻风而动,一夜之间将这本带着“战火”讯息的图书推到了大街小巷,毫不留情地掠抢着中国读者并不鼓胀的腰包。“科索沃战火”的熄灭也埋没了张先生此后出版的另一本新书——《战争离我们有多远——张召忠点评现代军事革命》(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这本新书上市不久便迎来了北约在科索沃的停火,尽管科索沃战火熄灭之际,克什米尔交火正酣,而酷爱和平的中国读者似乎对张先生的这本新书提不起多大的兴趣。颇能反映书刊营销状况的三联韬奋图书中心,这本书在显眼的地方没摆几天便被“下载”到一个毫不起眼的地方“雪藏”起来。加上本书的设计一点都不“抢眼”,使得此书几乎到了乏人问津的地步。与张先生著作的大起大落相比,吉林人民出版社在年初出版的《剑桥战争史》倒一直保持平稳的销售状态,尽管该书部头大,铜版纸印刷,定价高,但并没有影响读者的购买热情,它既没有因为科索沃战火的点燃而热销,也没有因为科索沃的停火而滞销。它的作者是美国著名战争史专家杰弗里·帕克。其厚重的资料,扎实的写作,理性的分析,精美的印制,为它赢得了它应该拥有的稳定的读者对象,成为上半年“战争题材”里面相对“常销”的一个保留品种。
《战争离我们有多远》的滞销好像并没有影响到张召忠先生的写作兴趣,就在海峡两岸关系因为李登辉的拙劣表现而急剧紧张的时候,记者风闻张先生通过《下一个目标是谁》(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这样一个耸人听闻的题目,在短短6个月的时间里准备上演令人叹为观止的图书出版的“帽子戏法”。这样的撰著速度,这样的个人出版频率,恐怕已经超过了当年(1994,1995)梁凤仪写作出版“财经小说”时的速度和频率,从而创造了中国出版史上的新记录。但这本创记录的“战争题材”图书恐怕也不能回答书名所设定的问题——下一个目标打谁?这是张先生在出版《谁能打赢下一场战争》就采用过的撰著思路和策划方略。《谁能打赢下一场战争》谈的都是过去的战例,都是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一些战争的提法和话题,关于“下一场战争”的论述,除了在该书的最后一节“怎样为打赢下一场战争做准备?”中大而无当地偶有提及外,根本没有回答究竟“谁能打赢下一场战争?”甚至没有回答怎样才能打赢下一场战争。有一位读者兴冲冲地看过此书后说,这样的答非所问,令人有一种上当的感觉,它除了让我们感觉到作者是在炒卖热点外,根本获得不了什么——既无法获得及时的关于现代战争的资讯,又无法获得关于现代战争的具有本质特点的思考。这样的著作,读它作甚?
这个星期进入我们的阅读视野的另一个“战争题材”图书是《未来战争》(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这本书有一个平实的书名,但却有一个主导的核心思想——即强调人们战争观念的更新。作者认为,随着我们对和平的不懈追求,以及十几年来逐渐确立的和平世界的社会心态,我们淡忘了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厮杀和战争,虽然因为政治与外交以及一段时间内的军事均衡的作用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抑制了大规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局部战争连绵不断,炮火纷飞。但我们却因为这些局部战争没有来到我们身边而对现代战争漠不关心,以至于我们许多人的战争观念仍然停留在半个世纪前的水平。而实际上,传统的枪炮已经变成了可以飞越千山万水具有巨大杀伤力的精确制导武器,以攻城掠地为胜利的传统战术目标变成了打击敌方有生力量、摧毁敌方国民经济命脉、实行有效打击的战略目标,“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简单的战斗模式变成了海、陆、空联合作战的立体作战模式……战争的要领有了更多的内涵,战争的后效及危害更为持久,战争中的人力、物力和智力都在极度地拉伸,一切都在传统的战争概念基础上急剧变更。作者以全书30万字的篇幅除了“揭开未来战争的神秘面纱”以外,就是要培养读者及公众的现代战争意识。这是《未来战争》明确的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出版目标。但作者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似乎太过于追求具体的战例解析了,而在总体上缺乏现代战争理论的引领;尽管作者时刻注意了对未来战争的预测和分析,但却对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例分析较少,不能有效地支持自己的某些论题。
同是在本周面市的两本新的“战争题材”,注定了会在今秋的图书市场上杀个你死我活,但究竟是军事专家张召忠先生的“帽子戏法”来得神速而有力,还是《未来战争》的独特视角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单凭一篇评论显然是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的。何况接下来还有几家出版社在酝酿的“战争题材”也将加入战团。今年秋天,“战争题材”注定是一个即将到来的热门话题。究竟谁会抢得先机,占领出版制高点,我们拭目以待。